极致的奋斗 才配得上好运自来——记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会国涛副教授

会国涛2013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他不仅担任研究所的安全员和资产管理员,而且还作为主要参与人组织了以东北大学信息学院为依托单位,分别隶属于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两个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随着近些年国家科技成果评估更重视所处研究领域的特点,学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两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使得东北大学未来在从事控制科学和智能科学研究的各项科研活动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由于突出的贡献,经专委会主任和秘书长的推荐,2018年IEEE PES(电力与能源系会)向他颁发了“杰出青年志愿者奖”。

在圆满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的同时,会国涛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也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绩。在教学方面,一直担任班导师的平均每年至少完成80学时的教学任务,助课的“电磁场及其数值计算”在2018年被评为东北大学精品骨干课。2014年获得信息学院评选的“本科毕业生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获得了“辽宁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资格证书”,2016年在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科研方面,作为负责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科技项目总计12项,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2篇,所在行业排名1区论文3篇;发明专利申请总计25项,获得授权19项,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转化完成5项总计金额 50万元,作为项目负责人科研进款超过400万元且包含一次性科研直接进款200万元。此外,会国涛及其指导的科研小组获得国际发明金奖达12项,其中不仅包括他作为第一获奖人分别获得2018年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佳发明金奖和2019年英国伦敦国际发明展科技发明最高奖(该奖项也是英国发明展有史以来首次授予英国本土以外的科研团队),而且还包括他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取得的成绩:2016年完成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理论的古琴自动演奏装置”的设计,该装置分别在2016年10月份的塞尔维亚国际发明展和克罗地亚国际发明展获得了发明金奖;2019年他指导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获得了美国硅谷国际发明展和英国伦敦国际发明展的发明金奖;同年指导两名大二本科生制作的关于软件应用与开发类项目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辽宁省二等奖和全国三等奖。

突出的科研背后是极致的敬业

说起这些成绩背后的付出,用会国涛自己的话来讲,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甚至很多经历的过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会国涛一直认为,如果不是8年前上海那家公司的技术团队由于无法按时交付给投资方合格的电池管理系统而集体辞职,他在博士毕业前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新能源的设备研发领域。用今天的研发立场回望过去,当年课题的特点真的是“资金少”、“指标多”、“时间短”。经过5个月的努力,会国涛主持研发出来的电池管理系统在台州顺利通过全部测试,然而这五个月的背后是数十次“设计-实验-推翻设计-再设计”的过程。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节省开销而将资金全部用于实验, 4个人挤在一个15平方米的工作环境里。由于长时间在“希望和绝望”中反复,到最后交付时间点之前的一个月,算上他只剩下两个人还在坚持。也很少有人知道最后成功的设计方案是在交付前12小时才重新制定和安排组装,而直到将成品发出去的那一刻他和另外一个组装工程师已经连续48小时没有休息过。直到今天他和学生分享这段经历时还会经常说一句话:“努力到了极致,运气都不好意思不选你这边”。由于毕业之后选择留在沈阳工作,就没有再和上海的这家公司进行合作。当初设计的电池管理系统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进行升级,现在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进行剩余电量等算法的应用研究平台。这个方向延展出现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在2016年美国匹兹堡、2018年硅谷等国际发明展上都获得了金奖,特别是现在不断升级的技术和算法与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的创新性结合分别获得了2018年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佳发明金奖和2019年英国伦敦国际发明展科技发明最高奖。今天的获奖如果放到8年前他表示连想都不敢想,不过他认为5个月的努力和近8年的坚持,这应该诠释真正搞科研的态度。

卓越的成果背后是极致的付出

留校工作之后的前四年,除了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进行技术更新以外,会国涛对很多新型技术和理论分析也开始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储备。这个期间主要是选择帮助很多企业完成一些技术改进,其中“救援设备油门控制系统”在2016年美国匹兹堡获得IFIA(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最佳发明金奖,评委会对该系统能够将现有的救援设备的启动预热时间由分钟缩短到秒级,为挽救更多生命争取时间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在与相关企业的技术交流过程中,会国涛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的清洁能源领域的行业发展,针对这类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超前”展开了分析和设计布局。他至今也觉得或许是又一次的坚持让运气再次站到了他这一边。2017年中央环保巡视组到辽宁指导工作,要求很多自烧煤企业停止燃煤供暖而改用集体供暖或者清洁能源方式。沈阳的一家总计3300平米的医药公司出现了供暖危机,楼内有沈阳市药监局远程检测的药库和价值近2000多万的药剂,如果燃气和集体供暖管道不能够在供暖期前完成导致温度不达标,那么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国内做电采暖的实力厂家经过实地考察后报的最少增容量为270KW,但是电业局认为该公司附近已经没有再能安装电力变压器的位置,最多在原有变压器上扩容至100KW。会国涛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根据楼内不同区域和时段的用能特点提出了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唯一的问题就是市场上没有能够满足该系统要求的运行设备。于是从2017年7月到10月整整4个月的时间,他带领6个人的一线实验团队对满足该系统运行特性的设备进行研发,最终在国庆节前完成了设备定型,并且在供暖之前完成了全部的系统搭建。相比于8年前,这次可用研发的场地条件虽然达到150平方米,但是研发的难度和过程曲折程度比上次要严酷很多,平均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截止到目前该系统不仅运行稳定,而且在满足用户温度需求的基础之上连续3年比燃煤系统累计节约支出综合成本超过40%,同时在新疆、山西和河北等地进行的试点也效果显著。根据以上的成绩和实际效果,2019年2月,会国涛被三名专家联合提名和推荐为腾讯“科学探索奖”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有效候选人。2019年5月为了方便展开更多试验和产品升级,合作方与他商议后又在沈阳市于洪区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整个实验室的面积拟定一期为500平方米。

8年以来,实验阵地从15平、150平,发展到今天的500平;科研参与人数从最初仅剩2人发展到今天仅各专业后台支撑团队就至少12人;科研经费从最开始几乎没有到近两年仅此项目科研进款就总计350万,这一切是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更是个人的努力坚持。对于未来,他没有设定太具体的目标,但是觉得作为教师应该言传身教,最重要的是向青年学生表达一种态度和传承一种精神,就像五四运动的先驱那样,一种坚持真理的正能量,一种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敢于抗争和斗争的精神。就像他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讲的那样:“努力到了极致,运气都不好意思不选你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