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最美的年华——记智能量子感知与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所张亚男教授

张亚男,学院智能检测与控制系教授、辽宁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62015年,在学院相继攻读了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留在学院工作,并于201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毫无疑问,张亚男是顺利而且幸运的,她就像一颗种子,在学院这片花园的土壤里,茁壮成长。一路走来,张亚男的成长经历很好地诠释了学院所秉承的“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精神。

本科:行胜于言

入大学前,大家努力奋斗的目标似乎很明确且唯一,那就是高考,但是步入大学后,人生努力的方向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出国、就业、深造等。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刚入学时,张亚男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遇到了迷茫和困惑,但她坚信,大学期间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只有学好了才能拥有最大的自主权。于是她及时地调整心态,选择立足眼前、做好当下,通过一步一步踏实的脚步逐渐将模糊的未来看清楚。大学期间,在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的同时,充分享用大学里自由、活跃、热情的课外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大一期间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全部100分;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考试;年年拿奖学金、各种荣誉称号;最后顺利保送攻读研究生。这些成绩是张亚男对大学交的一份满意答卷;而踏踏实实尽最大可能做好能做之事,便是对她未来人生最好的指引。

硕士:敢为人先

如果说大学期间的刻苦学习,给她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那么选择继续在东北大学读研,则为她明晰了努力方向。虽然保研的时候她也曾纠结过,是否要选择离家乡湖南更近的学校,但是理性分析:校控制学科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数一数二,而且专任教师的师资力量雄厚,在东北大学读研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是读研期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张亚男所选择的研究内容相对前沿,加之实验室刚刚组建,理论基础和实验设备均处于“紧缺”状态,使得研究进展非常慢。但面对压力和挑战,她没有选择放弃和抱怨,而是默默地埋头研究,通过认真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找到突破点;积极向导师请教,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她在硕士毕业前,成功发表了4篇SCI检索论文,其中2篇创造了整个实验室论文影响因子最高值。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也让她深刻感受到科研的乐趣与意义,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

博士:和而不同

由于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铺垫,张亚男在博士第一年就已经远远达到了博士毕业标准,周围同学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但她深知,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那就要做的精彩,读博并不是为了一个学位,也不是为了应付毕业。每天早8晚10的工作作息,已经成为她的“工作常态”,“5+2”的时间安排已经成为她的学习节奏。为了从理论上证明慢光可以有效提高气体对光的吸收能力,她翻遍了图书馆的各类书籍,查遍了外文相关资料,有时为了推导一个公式,一坐就是一整天,甚至废寝忘食。付出就会有回报,在“兴趣—动力—成果”的良性循环新常态下,她在博士期间顺利发表了30多篇论文,授权了6项发明专利,获得了3次国家奖学金,申请到多个科研培育项目。在享用这些奋斗果实的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心态和努力奋斗的动力。

工作:居安思危

毕业后,张亚男由于成果突出,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留在学院工作,并于201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她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以及所取得的诸多成绩,深得学生们的喜欢和信赖。张亚男常说:“东北大学培养也成就了我,我需要怀着感恩的心更加奋发努力,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但在张亚男心中,好像总有一份“不自信”,她总说“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了”,“自己做得还不到位”,“学生们太有创意了,我还是有差距”。正是这份对自己的严苛和“不自信”,使得张亚男在钻研的道路上迈得坚实而又有力。其研究项目被列入辽宁省2020年度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命名奖学金,所指导的第一个毕业硕士生成功获得了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些成绩是对张亚男最好的肯定。

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院训精神,见证着14年来张亚男从学生时代的科研初识者成长为学院的最年轻教授,也激励着她不断勇攀高峰,将奋斗作为其人生最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