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桃李栽,风雨催发白;不悔为师业,他生愿重来”,这是关守平自己创作的自勉诗。也正是因为这份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不悔,关守平多年来潜心教学研究,能够将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工程开发的实际经验融于教学过程,始终注重课程建设,精研教学方法,肩负师者责任,淡定做人,儒雅为师,尤其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其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课程建设:潜心协同研究,严谨顺势求变
作为课程负责人,关守平负责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于2009年、2012年先后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于2017年获批国家第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是国内入选的唯一一门计算机控制领域的课程,目前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平台上运行。本课程在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系列教材配套、实验系统开发、多媒体教学方式、网络互动教学、综合性实验体系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关守平负责组织教学团队编写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配套教材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融“研究型”教学思想于教材的内容、组织和形式中,并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率先引入二维码数媒体技术,对关键知识点进行概括讲解,扩展了教学内容,延伸了教学空间,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关守平带领课程组定期进行课程建设和讨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已经建成60后、70后、80后年龄结构合理、学术范围广泛的成熟课程团队。
新型实验系统开发:立足专业根基,集智攻关拓新
自动化专业班级多、实验环节学时多,课堂上仅能完成有限的基础性实验内容,对于专业理论相关的更多复杂控制算法、不同特性控制对象的实验内容难以实现,成为该课程精品课建设中的“硬伤”,学生在实验教学反馈环节中也经常提出“增加更多先进技术实验内容供学生按兴趣选择”的意见。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线上进行课程实验还缺乏相应的手段。实验室现有设备不具备虚拟仿真操作、网络和云计算相结合的功能,无法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难以建设和推广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这与高校实践教育发展定位和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建设思路难以保持一致。
面对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关守平教授主动承担研制课程配套实验设备的工作,带领课程组教师先后开发了“便携式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仿真与控制一体化实验系统”、“基于校园网络的网络控制实验系统”等,目前正在建设“云计算控制系统虚拟实验室平台”,实现了课程组提出的实验系统“四化”标准,即“功能一体化,结构网络化,场所便利化,对象虚拟化”。该目标的实现,为学生从事课程实验提供了多种途径,极大缓解了学生实验编程和资源等受限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以实验系统开发促进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便于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服务于信息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
教学理念与成果:追求实效致用,注重学识奉献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如何做好这个“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关守平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志、知、智”的人,培养其树立共同的志向和志趣,具备扎实的学业知识和人生智慧。
怀着这样的初心,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设计中,关守平既能够根据各章节的知识点提炼出相应的哲理,对学生“传道”;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结合个人从事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的经验,进行实际应用的实例讲解,对学生“授业解惑”。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断追踪前沿技术,先后开设了“网络控制系统”、“网络与云控制系统”等新课程,目前正在策划为新成立的“工业智能专业”讲授新课程“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努力将最先进实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令关守平感到欣慰的是,他切实感受到了学生正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思想,体会到了学生正逐步掌握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看到了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执着奋斗。
个人生活准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儒雅为师、淡定人生
“正人先正己,为师先为人”。关守平在生活中严于律己,注重个人品行;对学生、对同事豁达大度,热心相助,在教师和学生中树立了一个教师的良好形象。无论是行走在校园内,还是站立在三尺讲坛上,我们总能看到关守平并不十分高大却一直胸有成竹、一丝不苟的儒雅身影。这是关守平对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儒雅为师,淡定人生”的人生准则的真实写照。
多年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关守平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恬淡雅致,或激情澎湃,或行云流水,或思如泉涌,生活中的他和讲台上的他,一直都是那位饱含“爱与善意”的学生追梦途中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