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工业 献身学术 ——记工业工程与物流优化研究所

【题记】立足实践,深入国情,他们将对新技术的渴求与落后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矛盾转化为自身工作的动力,将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为自身工作的责任。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们用理论联系实践,在学科交叉地带,投身研究,获得国际认可与行业瞩目。

工业工程与物流优化研究所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研究所,以扎根工业、献身学术为研究理念,研究所所长为系统工程学科首席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立新教授,现有教师13人,包括高振副教授、汪恭书副教授、王显鹏副教授、常佳忠、苏丽杰、郎劲、郭庆新、杨阳、张颜颜、许特、孟盈老师。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产与物流供应链计划、生产与物流批调度、工业生产过程操作解析与优化、工业生产过程最优控制与预测控制,以及这些问题在钢铁、石化与有色、能源与电力、资源与物流等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立足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研究所以扎根工业、献身学术为研究理念,充分考虑我国以钢铁、石化与有色、能源与电力、资源与物流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优化技术、信息技术的迫切需要,以及我国钢铁业在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生产作业成本、能耗数据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将对新技术的渴求与落后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矛盾转化为中国钢铁业的作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做工作的动力。在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方面,依靠工业现场锻炼青年教师从实际生产提炼问题,解决工程问的能力,通过日常讨论将所提炼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通过国际合作,提高青年教师理论研究水平。

所长唐立新教授对青年教师的研究课题统一规划设计,每个老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所年轻教师所研究的问题都是从实际工业中提炼出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多年来,依靠实际生产项目,以钢铁、石化与有色、能源与电力、资源与物流的生产实际为背景,提炼出问题,以数学理论为手段,以计算机为工具,锻炼青年教师深入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培养其从生产实践中提炼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把所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实际,通过实际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和学术氛围,培养青年教师把所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有所为。通过深入的日常学术讨论,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从实际生产中提炼出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问题。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通过实际调研、深入的日常讨论、一对一的论文指导、广泛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研究所每年都要派40人次左右去生产一线调研,团队中平均每人在一线厂矿深入调研两周时间,全面学习生产工艺流程、作业管理流程和收集具体生产信息等大量数据,作为建立模型、探讨理论、设计算法及仿真模拟验证的基础,通过参与实际项目,锻炼研究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在日常讨论中,深入了解研究生的研究动态,针对不同人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进行特色化的课题设计和指导,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论文指导,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向国外著名大学派遣高年级博士生进行交流,促进其充分了解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知识理念。

通过多年的积累和锻炼,研究所已有13名教师,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研究所队承担过多项国家级课题和宝钢等生产实际课题,都能高质量地完成,积累了完成国家级课题和生产实际课题的经验。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是基金委通过高强度持续稳定的支持,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杰出科学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学术品牌,造就引领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和排名的指标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群体是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唯一获批的创新研究群体,也是东北大学近6年来获批的唯一一个创新群体项目,也是目前在研的唯一一个创新群体。群体成员全部来自信息学院物流优化与控制一个研究所。研究所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次获“特优”,完成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二十周年代表性优秀成果,研究成果2013年入选基金委向中央领导汇报的20项代表性优秀成果。


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学科交叉地带,投身学术研究

研究所坚持稳定持续的投身于钢铁、石化与有色、能源与电力、资源与物流行业中提炼出的优化问题研究,在研究领域内不断深入钻研、开拓创新,坚持长期深入生产一线,以实际生产为背景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出了融合最优化建模和智能优化的方法来解决钢铁、石化与有色、能源与电力、资源与物流实际生产中的运作管理问题。

在研究中,将自动化、系统工程和控制理论知识和工业运作流程相融合,对生产调度、运营管理、物流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扩充知识储备,对学科交叉地带进行探索。在选择研究方向过程中做到‘热方向、冷思考’,注重这个方向未来的发展潜力,尽量找一些现在比较冷门的领域去钻研,一旦选准了方向,就要锲而不舍,努力让发现的新问题被国际同行认可,争取在确定管理学科国际前沿领域的问题上有一定的话语权。

针对从物流企业和先进制造系统的实际作业管理中提炼出的计划、调度和物流优化方面的关键理论问题,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以钢铁、石化与有色、能源与电力、资源与物流等为背景进行应用研究,在国际生产与物流调度领域和中国流程工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投身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

研究所教师积极参加学科建设材料的撰写工作,在学院的领导下,为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多的具体工作。2002年,在系统工程学科申报辽宁省重点学科答辩过程中,承担整个材料的设计、撰写和答辩工作,使该学科获得辽宁省重点学科。2004年,负责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教育部“985”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申请的撰写工作,申请书一次性获得教育部通过。2006年,负责东北大学自动化学科十一五国家教育部“211”总体规划的撰写工作。2007年,在学院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指导下,负责系统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材料的撰写工作,由于该学科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获得成功,使得控制科学与工程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完成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评估(评估结果全国第二)。2008-2014年,完成了“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申报可行性报告、年度预算、中期检查和学校验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申报、年度预算和总结等学科建设项目材料,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总结报告在全国信息组排名第四。

研究所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再为实践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生产与物流供应链计划、生产与物流批调度、工业生产过程操作解析与优化、工业生产过程最优控制与预测控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以钢铁、石化与有色、能源与电力、资源与物流等工业为背景进行应用研究,提高提炼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投身生产实践,解决我国生产实际中遇到的运作管理问题;通过深入的国际合作交流,提升研究所的研究水平,争取更多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