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规章制度  本科教学  实践教学类
信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补充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综合训练的教学阶段。根据东大教字[2004]4号《东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原工作规范未尽事宜特制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补充规范。

一、分配导师

1.分配原则

为了保证内推生和直博生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的连贯性,内推生和直博生可以优先选择本人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自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除内推生和直博生外,其余学生一律按照学生数和专业对应的研究所教师数的比例进行统一分配。由教学办负责将学生分配给研究所,再由研究所具体分配给指导教师。

(1)内推生和直博生本人优先选择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仅限于选择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是我院的在职教师或者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在职教师,其他情况均不允许。

(2)内推生和直博生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双方确认签字后报给教学办,一经确认不得更改。

(3)除内推生和直博生外,各本科专业与研究所对应关系见表1。

表1:本科专业与研究所对应关系

序号

本科专业

研究所

1

自动化

自动化所、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所、系统工程所、物流优化与控制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所、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2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仪表所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所、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所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所、计算机软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嵌入式系统所

5

电子信息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所

6

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所

7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所

(4)教学办将学生分到各研究所后,各研究所在给教师分配时要有明确的分配规则,分配规则要保证公平性,不能硬性摊派或随意挑选。且各研究所必须将分配规则向学生明示。研究所之间不可调换学生。

(5)各研究所将分配结果反馈给教学办,教学办按照班级学号进行排序并公布,一旦公布,不得更改。

2.校外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在学生本人自愿的前提下,有需要到用人单位或者外校做毕业设计(论文)的,首先必须征得校内指导教师的同意,才可到对方单位或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且需在3月中旬签订完成《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协议书》,并邮寄回我院教学办(以邮戳时间为准),协议书需由学生本人、校内指导教师、辅导员、对方单位指导教师、教学办签字确认后方生效。3月中旬后,由于已进入开题阶段,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数和论文质量,不再办理学生到校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手续。所有到校外做毕设的学生务必在6月初返校,准备参加答辩。

3.指导教师职责

毕业设计(论文)分配完毕后,学生主动与指导教师取得联系,由指导教师安排时间与学生见面,讲解毕业设计(论文)相关要求与事宜,商定选题方向。毕业设计(论文)要做到一人一题,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明确每个学生单独完成的任务,确保工作任务饱满。

对于在校内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必须每周与学生见面至少一次,进行指导和进度跟踪,按期认真填写毕业设计手册。对于到校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教师要保证至少每两周一次电话或邮件沟通,督促指导学生。

二、开题与中期抽查

1.开题

第八学期第2-3周,各所需组织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学院将进行初期检查。此阶段需以研究所为单位提交指导教师签字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纸质版)、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汇总表和开题报告(电子版)。

2.中期抽查

第八学期第9周左右,学院将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抽查,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毕业设计手册填写情况、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1.答辩

(1)学生需在其指导教师所在的研究所参加答辩。

(2)答辩组构成规则:答辩组由5人构成(含答辩秘书1人)。其中组长必须为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另外4人中原则上至少需有1人为副教授或以上职称,助教只能担任答辩组秘书。

(3)各研究所要本着指导教师回避原则进行交叉答辩,并在答辩之日前三天内报送答辩组成员名单、学生分组名单、答辩时间和地点。

2.成绩评定与二次答辩

(1)各研究所需及时上报答辩成绩,成绩按照学校规定给出,即优秀不超过20%,良好不超过35%,中等35%左右,及格、不及格和报送学院“审核答辩”10%左右,学生成绩由教学所长录入教务系统,其中需参加学院审核答辩的学生,成绩暂记为“其他”。所有成绩由教学办按照成绩汇总表进行逐一核对,确认无误后,统一提交。

(2)研究所答辩结束后,需上报参加学院“审核答辩”的学生名单。参加学院“审核答辩”的人数,不低于在本研究所答辩学生总人数的3%(小数向上取整)(注:研究所答辩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不再参加学院的审核答辩,与学院审核答辩不及格的学生同样处理)。学院将按照专业大类组建三个审核答辩组。“审核答辩”的成绩分为及格、二次答辩和不及格三种。

其中,及格的学生通过毕业答辩。二次答辩的学生直接上报学校,将在毕业生离校后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对于由此造成的延期派遣,或影响按期到就业单位报到等后果由学生自负。

二次答辩为最后一次答辩,通过的学生成绩为及格,不通过的学生成绩为不及格。

研究所答辩成绩为不及格、学院“审核答辩”成绩为不及格和二次答辩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根据《东北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按照不同情况分别按照结业或者肄业处理。

四、“优秀论文”评定与奖励

研究所答辩结束后,需排序上报院级和校级“优秀论文”的学生名单,人数为在本研究所答辩学生总人数的5%(小数向上取整)(注:院级“优秀论文”和校级“优秀论文”不兼得,校级“优秀论文”人数由教务处确定,直接从排序在前面的院级“优秀论文”中产生)。院级“优秀论文”,学院奖励学生每人500元,并颁发证书,指导教师按照2014年绩效考核办法给予业绩点奖励。校级“优秀论文”,按学校政策奖励,指导教师按照绩效考核办法给予业绩点奖励。

五、归档与总结

1.论文材料归档

答辩完毕后,各研究所应组织每位毕业生提交以下材料:毕业设计(论文)正本及相关的图纸附件1份,指导教师评语l份,评阅人评语1份,答辩委员会评语1份,毕业实习手册1份,论文光盘1份,外文资料原文、译文(不得少于4000字)各一份。其中外文资料原文和译文要求统一采用A4尺寸,装订成册;三种“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审表”装订在一起。

2.毕业设计总结

毕业生离校前,各研究所应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总结,完成毕业设计基本情况的统计,包括对选题、进展过程、答辩及成绩情况的简要分析和总结,及对现存问题的简要改进建议等。

附件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具体时间表

附件2:内推生、直博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双选确认书

附件3: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协议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出自东信院发[2013]15号:            

《信息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补充规范》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